如何理解“一个教育者应该认识到人生生命历程的教育学意义。人的发展是一个连续与非连续性的辩证过程”?请

大学本科 已帮助: 时间:2024-02-29 11:15:30

如何理解“一个教育者应该认识到人生生命历程的教育学意义。人的发展是一个连续与非连续性的辩证过程”?
请帮忙给出正确答案和分析,谢谢!

难度:⭐⭐⭐

题库:大学本科,教育学,教育学类

标签:是一个,连续性,认识到

参考解答

用户头像

489***613

2024-02-29 11:15:30

正确答案:这句话可以从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两个方面来理解。人的发展是一个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辨证过程是指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和阶段性的特点。教育者应该认识到人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并依据其进行教学。对这句话的具体分析如下: (1)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和阶段性 ①发展是具有一定的顺序的整个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例如儿童总是由具体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从机械记忆发展到意义记忆先有喜、惧等一般感情而后有理智感、道德感等。 ②身心发展又是有阶段性的前后相邻的阶段是有规律地更替的在前一阶段内准备了向后一阶段的过渡。每一发展阶段经历着一定的时间在一段时间内发展主要表现为数量的变化经过一段时间发展就由量变到质变从而使发展推进到一个新阶段。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也即是在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 (2)教育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特点 ①青少年儿童发展的顺序性决定了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顺序性。一切思想品德的培养和知识技能的传授都应按一定顺序来进行既不能躐等也不能倒退违反了客观的顺序就不可能对青少年儿童的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②青少年儿童发展的阶段性又决定了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阶段性。各个年龄阶段的发展具有不同的本质特征在教育措施上不能一般对待搞“一刀切”“一锅煮”。既不能把小学生当作中学生看待同样也不能把中学生当作小学生看待。还应该看到每一年龄阶段又是相互联系的相互衔接的阶段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因此在教育工作上也要考虑到这种衔接性。例如对初入学的儿童要考虑到他们具有的学前期的特征而对11~12岁的儿童则又应考虑到他已具有的少年期的特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进行教育和教学决不意味着要迁就学生的现有水平而是要向学生不断提出高于其原有水平而又为他们力所能及的要求以促进他们的发展。
这句话可以从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两个方面来理解。人的发展是一个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辨证过程是指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和阶段性的特点。教育者应该认识到人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并依据其进行教学。对这句话的具体分析如下:(1)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和阶段性①发展是具有一定的顺序的,整个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例如,儿童总是由具体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从机械记忆发展到意义记忆,先有喜、惧等一般感情,而后有理智感、道德感等。②身心发展又是有阶段性的,前后相邻的阶段是有规律地更替的,在前一阶段内准备了向后一阶段的过渡。每一发展阶段经历着一定的时间,在一段时间内,发展主要表现为数量的变化,经过一段时间,发展就由量变到质变,从而使发展推进到一个新阶段。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也即是在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2)教育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特点①青少年儿童发展的顺序性决定了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顺序性。一切思想品德的培养和知识技能的传授都应按一定顺序来进行,既不能躐等,也不能倒退,违反了客观的顺序,就不可能对青少年儿童的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②青少年儿童发展的阶段性又决定了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阶段性。各个年龄阶段的发展具有不同的本质特征,在教育措施上不能一般对待,搞“一刀切”“一锅煮”。既不能把小学生当作中学生看待,同样,也不能把中学生当作小学生看待。还应该看到,每一年龄阶段又是相互联系的,相互衔接的阶段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因此,在教育工作上也要考虑到这种衔接性。例如,对初入学的儿童要考虑到他们具有的学前期的特征,而对11~12岁的儿童则又应考虑到他已具有的少年期的特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进行教育和教学,决不意味着要迁就学生的现有水平,而是要向学生不断提出高于其原有水平,而又为他们力所能及的要求,以促进他们的发展。

上一篇 根据科尔伯格的观点 道德推理的最高阶段是( )。A.“好孩子”取向阶段B.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C.良心

下一篇 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自身具有的( )乃是人成为教育对象的根本原因和条件。A.生物性和社会性B.生物性和

相似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