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图文资料 完成下列要求。(26分)内蒙古河套平原由前套平原和后套平原组成 后套平原北靠阴山 南至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6分) 内蒙古河套平原由前套平原和后套平原组成,后套平原北靠阴山,南至黄河。从1869年至1925年,民间水利专家王同春创造了引黄灌溉的传奇,直到今天,他开创的“八大干渠”依旧灌溉着后套平原的万亩良田。 ![]() (1)据上左图分析后套平原的形成过程。(6分) (2)评价本区农业生产的主要自然条件。(6分) (3)据上右图分析引水渠的分布特点及优势(8分) (4)据上右图分析黄河故道乌加河和乌梁素海在此灌溉系统中的作用。(6分) |
参考解答
(1)初期受内力作用影响断层以北的阴山不断抬升(2分),以南的平地则不断陷落,(形成了一个断陷湖盆)(2分),后期受外力作用黄河带来大量泥沙(经过多次改道)流水沉(冲)积形成了肥沃的平原(2分)。 (2)有利条件:①位于河套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②夏季气温高,气候降水少,云量少,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③黄河流经,灌溉便利,有充足的灌溉水源。(三选二,每点2分,共4分) 不利条件:④半干旱区域降水少,蒸发强。⑤纬度较高易受寒潮影响。(二选一,2分) (3)分布特点:①主要分布在黄河北岸与黄河干流基本平行,大致呈东西走向;(2分)②分布较均匀,形成覆盖面积大的水网(灌溉面积广);(2分) 优势:①(据图海拔高度分析)由于地势自西南东北逐渐递减,故水渠因势利导、实现无坝自流(自流引水),节省建设和运营成本(2分);②灌排结合,排水顺畅,既能满足灌溉需求,又不至于发生内涝。(2分) (4)①乌加河作为排干渠是灌溉后的出口,既接纳了总干渠的自流来水,又将灌溉余水退入乌梁素海(3分);②乌梁素海联系和沟通了总干渠与总排干渠,可起到调节水量的作用,丰水期蓄水,防治洪涝,枯水期放水,缓解干旱。实现了排灌结合(乌梁素海可起到收余水、保生态、控沙源、防盐碱的作用)。(3分) |
试题分析: (1)依据材料“后套平原北靠阴山”,再根据上左图,很明显看到此处有一个断层,在断层中相对上升的形成了阴山,在断层中相对下降的形成后套平原的地势较低的特点。后又因黄河流经此处,在地势较低处,流速减慢,泥沙淤积,形成了冲积平原。 (2)首先要注意问题中的“评价”二字,在答案中要有有利的和不利的;其次注意“自然条件”,不要过多分析,自然因素主要是从气候、地形、土壤、水源、植被来分析。根据背景资料,此地为后套平原,主要位于内蒙古高原中的黄河谷地。所以从气候的降水来看,降水总量较少,蒸发较强,这是不利条件;但因位于黄河谷地,有黄河水灌溉,水源还充足。从气候的气温来看,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冬季寒潮影响,不利易产生冻害,有利病虫害少;夏季高温,热量充足,又因降水少,晴天多,光照充足且昼夜温差大,利于营养物质的积累,单产高。从地形来看,因是黄河谷地,地形平坦,有黄河水带来的泥沙淤积,所以土壤肥沃。 (3)在描述线状地理事物分布时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集中分布地区,疏密程度;②线的主要走向;③有没有特殊的弯曲或凸向。从图中很明显看到主要集中在黄河北侧,分布比较均匀,交织成网;走向与黄河流向基本一致,从图中海拔来看,基本是从西南向东北倾斜。 在回答优势时,结合“引水工程”,所以应该从高处往低处引水,实现自流,减少能源消耗。同时此地是进行灌溉,如果大水漫灌,加之此地夏季蒸发较强,容易产生土壤盐碱化,在黄河径流量较大时,此地也容易产生洪涝,故要照顾到排水系统。 (4)此题注意问题中的“黄河故道”,再加上他们在灌区中的位置,可以看出,黄河涞水后会进入乌加河,然后进入乌梁素海。乌梁素海作为一个湖泊在这里也可以起到调节灌渠中径流的作用。同时乌梁素海还可以起到调节小区域气候,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例如:此地是进行灌溉,如果大水漫灌,加之夏季蒸发较强,容易产生土壤盐碱化,但是有了乌梁素海,就可以将多余的水排出,有灌有排,保护生态环境。 |
相似问题
下列关于内 外力作用的叙述 不正确的是A.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B.外力作用的能量来自
下列关于内、外力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B.外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C.今天我们看到的各
读下图 回答下列问题。(10分)(1)序号代表的水循环的环节是 ② ③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1)序号代表的水循环的环节是②③ ④⑤,这几个环节构成了循环(5分)(2)一位地理学家写道:“假如我们可以变成一滴
下图为世界某种地理事象的分布示意图。据图分析判断最有可能的地理事象及其分布原因是 (
下图为世界某种地理事象的分布示意图。据图分析判断最有可能的地理事象及其分布原因是 ( )A.淡水资源分布——气候因素B.煤炭资源分布——地形因素C
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是有美洲板块和( )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A.南极洲B.太平洋C.印度洋D.大西洋
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是有美洲板块和()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A.南极洲B.太平洋C.印度洋D.大西洋
左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 图中Ⅰ Ⅱ Ⅲ分别代表沉积环境 熔融环境和变质环境 箭头线代表不同的地质
左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Ⅰ、Ⅱ、Ⅲ分别代表沉积环境、熔融环境和变质环境,箭头线代表不同的地质过程。读“地貌景观图”,图中景观与成因组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