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述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发展的三个阶段 分析这种理论发展路径背后的经济原因。请帮忙给出正确答案和分析

大学本科 已帮助: 时间:2024-08-13 17:00:14

阐述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发展的三个阶段,分析这种理论发展路径背后的经济原因。
请帮忙给出正确答案和分析,谢谢!

难度:⭐⭐⭐

题库:大学本科,经济学,经济学类

标签:商业银行,正确答案,理论

参考解答

用户头像

472***873

2024-08-13 17:00:14

正确答案: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是商业银行家和经济学家们在长期的经营管理过程中所摸索和总结出来的一套关于如何使商业银行保持最佳经营状态并行之有效的主张、观点和方法的结晶。一般认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的演变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是大约20世纪50年代末以前资产管理理论占统治地位时期此时银行的经营管理偏重于资产的流动性; 二是大约在20世纪60—70年代负债管理理论占统治地位时期此时银行的经营管理偏重于资金的来源; 三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占统治地位时期。 早期的商业银行的利润主要来自于贷款、投资等资产业务。银行能够主动加以管理的也只有资产业务因为负债业务主要取决于客户的存取意愿银行对此只能被动接受难以加以管理。因此早期的商业银行都奉行资产管理理论把经营管理的重点放在资产方面。相应地随着银行资产业务的变化在商业银行的发展历程中资产管理理论相继经历了商业性贷款理论、资产转换理论和预期收入理论等三个主要阶段。 20世纪60年代以前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除了自有资本外主要是存款银行无法主动安排负债。到了20世纪60年代西方经济持续繁荣经济环境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工商企业的资金需求急剧扩张许多大银行为了适应新的金融环境的变化开始积极地在金融市场上寻求新的资金来源。同时为对付市场利率不断升高所造成的“脱媒”现象大银行纷纷推出许多新的金融工具来筹集资金。金融工具的创新为商业银行主动进行负债管理提供了条件。与此同时长期的经济稳定增长也推动了货币市场的发展而货币市场的发展又为商业银行主动调剂头寸和主动安排借款创造了便利。大量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兴起加剧了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为了争夺有限的市场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商业银行必须寻找新的资金渠道通过负债管理来补充资金增强流性扩大商业银行资产规模。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之后西方国家纷纷制定了银行法对商业银行的业务种类和利率进行管制规定了商业银行存款利率的上限。但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普遍发生通货膨胀货币市场利率不断上升使一部分存款人将存款资金转移向收益较高的货币市场工具商业银行的存款受到威胁。为了保持足够的流动性商业银行不得不通过各种渠道突破管制的限制来筹措资金负债管理就显得格外重要。同时通货膨胀的加剧显然对债务人有利这一有利因素从某种程度上也调动了商业银行走负债管理之路的积极性。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购买理论的出现使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思想发生了较大转变。负债管理理论开始占统治地位商业银行由原来单一的资产管理转变为资产和负债相结合的管理使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更为全面。在传统的资产管理理论下商业银行的资产安排只能被动地适应负债的数量和结构要提高银行的流动性就必须减少银行的盈利性资产。购买理论出现后商业银行可以对负债进行主动管理根据资产的需要来组织和安排负债并通过负债推动资产业务的扩张。 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由于市场利率大幅度上升负债管理在负债成本提高及风险增加等方面的缺陷越来越明显负债管理理论已不能适应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需要西方商业银行开始重新审视其经营观念寻找新的经营管理理论。而20世纪70年代西方经济的“滞胀”又对银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稳定币值和刺激经济增长商业银行需要对其信贷规模和信贷结构进行调整和控制为此需要银行对资产和负债进行全面的管理。与此同时金融市场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电子技术等也在银行业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所有这些都为商业银行进行资产负债综合管理创造了条件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应运而生。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认为商业银行应当根据经营环境的变化运用各种手段对资产和负债进行综合计划、调控和管理使两方面保持均衡和协调这样才能在保证银行资产流动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实现利润最大化。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吸取了资产管理理论和负债管理理论的优点从资产与负债均衡的角度去协调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过程中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三者之间存在的矛盾使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理论走向科学化。 20世纪80年代末由于世界各国放松金融管制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金融自由化商业银行之间及其与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差逐渐缩小经营规模的扩张也受到了抑制经营环境开始恶化。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不得不寻找新的经营管理理论以求摆脱困境。虽然当今大多数商业银行主要奉行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但为适应新的形势它们开始尝试另一种新的经营管理理论——资产负债外管理理论。资产负债外管理理论认为存、贷款业务只是商业银行经营的一条主轴在其旁侧商业银行可以发展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因此商业银行应从正统的资产和负债业务以外的范围拓展新的经营领域从而开辟新的盈利来源。在资产负债外管理理论的影响下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迅速发展其表外业务的收益在银行盈利中的比重也日益上升。 总之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的发展变化都体现了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下商业银行如何通过资产负债业务的调整来权衡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在保证安全性和流动性的前提下争取最大的盈利性。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是商业银行家和经济学家们在长期的经营管理过程中所摸索和总结出来的一套关于如何使商业银行保持最佳经营状态并行之有效的主张、观点和方法的结晶。一般认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的演变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大约20世纪50年代末以前,资产管理理论占统治地位时期,此时银行的经营管理偏重于资产的流动性;二是大约在20世纪60—70年代,负债管理理论占统治地位时期,此时银行的经营管理偏重于资金的来源;三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占统治地位时期。早期的商业银行的利润主要来自于贷款、投资等资产业务。银行能够主动加以管理的也只有资产业务,因为负债业务主要取决于客户的存取意愿,银行对此只能被动接受,难以加以管理。因此,早期的商业银行都奉行资产管理理论,把经营管理的重点放在资产方面。相应地,随着银行资产业务的变化,在商业银行的发展历程中,资产管理理论相继经历了商业性贷款理论、资产转换理论和预期收入理论等三个主要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前,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除了自有资本外,主要是存款,银行无法主动安排负债。到了20世纪60年代,西方经济持续繁荣,经济环境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工商企业的资金需求急剧扩张,许多大银行为了适应新的金融环境的变化,开始积极地在金融市场上寻求新的资金来源。同时,为对付市场利率不断升高所造成的“脱媒”现象,大银行纷纷推出许多新的金融工具来筹集资金。金融工具的创新为商业银行主动进行负债管理提供了条件。与此同时,长期的经济稳定增长,也推动了货币市场的发展,而货币市场的发展又为商业银行主动调剂头寸和主动安排借款创造了便利。大量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兴起,加剧了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为了争夺有限的市场,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商业银行必须寻找新的资金渠道,通过负债管理来补充资金,增强流性,扩大商业银行资产规模。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之后,西方国家纷纷制定了银行法,对商业银行的业务种类和利率进行管制,规定了商业银行存款利率的上限。但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普遍发生通货膨胀,货币市场利率不断上升,使一部分存款人将存款资金转移向收益较高的货币市场工具,商业银行的存款受到威胁。为了保持足够的流动性,商业银行不得不通过各种渠道突破管制的限制来筹措资金,负债管理就显得格外重要。同时,通货膨胀的加剧显然对债务人有利,这一有利因素从某种程度上也调动了商业银行走负债管理之路的积极性。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购买理论的出现使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思想发生了较大转变。负债管理理论开始占统治地位,商业银行由原来单一的资产管理转变为资产和负债相结合的管理,使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更为全面。在传统的资产管理理论下,商业银行的资产安排只能被动地适应负债的数量和结构,要提高银行的流动性,就必须减少银行的盈利性资产。购买理论出现后,商业银行可以对负债进行主动管理,根据资产的需要来组织和安排负债,并通过负债推动资产业务的扩张。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由于市场利率大幅度上升,负债管理在负债成本提高及风险增加等方面的缺陷越来越明显,负债管理理论已不能适应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需要,西方商业银行开始重新审视其经营观念,寻找新的经营管理理论。而20世纪70年代西方经济的“滞胀”又对银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稳定币值和刺激经济增长,商业银行需要对其信贷规模和信贷结构进行调整和控制,为此需要银行对资产和负债进行全面的管理。与此同时,金融市场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电子技术等也在银行业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所有这些都为商业银行进行资产负债综合管理创造了条件,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应运而生。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认为,商业银行应当根据经营环境的变化,运用各种手段对资产和负债进行综合计划、调控和管理,使两方面保持均衡和协调,这样才能在保证银行资产流动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实现利润最大化。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吸取了资产管理理论和负债管理理论的优点,从资产与负债均衡的角度去协调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过程中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三者之间存在的矛盾,使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理论走向科学化。20世纪80年代末,由于世界各国放松金融管制,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金融自由化,商业银行之间及其与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差逐渐缩小,经营规模的扩张也受到了抑制,经营环境开始恶化。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不得不寻找新的经营管理理论以求摆脱困境。虽然当今大多数商业银行主要奉行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但为适应新的形势,它们开始尝试另一种新的经营管理理论——资产负债外管理理论。资产负债外管理理论认为,存、贷款业务只是商业银行经营的一条主轴,在其旁侧,商业银行可以发展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因此,商业银行应从正统的资产和负债业务以外的范围拓展新的经营领域,从而开辟新的盈利来源。在资产负债外管理理论的影响下,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迅速发展,其表外业务的收益在银行盈利中的比重也日益上升。总之,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的发展变化都体现了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下,商业银行如何通过资产负债业务的调整来权衡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在保证安全性和流动性的前提下,争取最大的盈利性。

上一篇 简述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的基本原则。请帮忙给出正确答案和分析 谢谢!

下一篇 请列出商业银行资产 负债的主要项目 并说明资产方与负债方的关系。请帮忙给出正确答案和分析 谢谢!

相似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