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分) 20℃时 将等质量的甲 乙两种固体物质 分别加入到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 充分搅拌后现象如
(5分) 20℃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分别加入到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1,加热到50℃时现象如图2,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3。请结合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 (1)图1中可能为饱和溶液的是 。 (2)图2中甲、乙两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为 。 (3)图3中表示乙的溶解度曲线是 ;P点表示的含义是 。 (4)50℃时,将甲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是 。(填三种方法,用分号隔开) |
参考解答
(1)乙 (2)相等或甲=乙 (3)N 30℃时,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4)降温 加溶质 蒸发溶剂 |
试题分析:(1)根据饱和溶液的定义结合图示分析,由于甲仍有部分未溶解,则说明甲形成的溶液肯定为饱和溶液,故乙可能为饱和溶液。 (2)图2中,由于甲乙均全部溶解,即为相同质量的溶剂溶解了相同质量的溶质,根据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可知,其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3)根据图1中信息可知,20℃时,甲的溶解度小于乙的溶解度,而图3中,20℃时,N曲线的溶解度大于M曲线的溶解度,故N表示的是乙物质的溶解度曲线;P点为30℃时,M、N曲线的交点,根据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可知,P点表示30℃时,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4)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50℃时,将甲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是降温、加溶质、蒸发溶剂。 点评:理解和熟记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使用,了解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和意义,掌握溶质质量分数及其有关计算方法,以及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其相互转变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
相似问题
下图是A 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1)t1℃时 A B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其原因
下图是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1)t1℃时,A、B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其原因是。(2)t2℃时,60gA溶于100g水,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
据《说文解字》记载 我们的祖先在神农氏时代就已经开始利用海水晒盐。海水晒盐的原理是A.风吹日晒使溶液
据《说文解字》记载,我们的祖先在神农氏时代就已经开始利用海水晒盐。海水晒盐的原理是A.风吹日晒使溶液由饱和变为不饱和B.风吹日晒使氯化钠的溶解度
甲 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⑴图中P点的含义是 。⑵40℃时 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
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⑴图中P点的含义是。⑵40℃时,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甲乙(填“>”、“=”或“<”)。20℃时,将50 g乙
右图是某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1)20℃时 该物质的溶解度为 g。(2)50℃时 将3
右图是某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1)20℃时,该物质的溶解度为g。(2)50℃时,将35g该物质加入到l00g水中,搅拌后得到的是(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将
(3分)如图是a 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试回答:(1)t℃时 两物质的溶解度的大小关系:a
(3分)如图是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试回答:(1)t℃时,两物质的溶解度的大小关系:ab(填“大于”、“等于”或“小于”)(2)a、b都属于物质;(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