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商业银行资产管理理论的主要流派 并分析其产生的背景和局限性。请帮忙给出正确答案和分析 谢谢!
综述商业银行资产管理理论的主要流派,并分析其产生的背景和局限性。
请帮忙给出正确答案和分析,谢谢!
参考解答
正确答案:商业银行资产管理理论的发展先后经历了商业性贷款理论、资产转换理论和预期收入理论三个阶段。 商业性贷款理论是最早的资产管理理论该理论强调商业银行办理短期贷款必须以真实交易为基础并以真实商业票据作抵押所以又被称为“真实票据理论”。商业性贷款理论着眼于商业银行的资产管理为了保证银行能有足够的清偿力避免发生流动性危机和挤兑现象商业银行不宜发放长期贷款和消费者贷款只宜发放自偿性的短期商业贷款不能将资金投放于政府债券、公司债券、股票以及实物资产。该理论还认为以真正的商业行为为基础的自偿性贷款可以随贸易额的增减变化而自动伸缩对货币和信用具调节作用。 商业性贷款理论是在商业银行发展初期产生的是早期的银行家和古典经济学家的观点。他们主要受“负债决定资产”观念的影响认为商业银行对存款量的变化无能为力只是被动地接受客户存款要求。况且当时的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也受到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广度和深度有限的限制商业银行的多倍创造存款的功能受到抑制。因此银行家们就将经营管理的重点放在短期商业性贷款上这样既可以避开资金来源不足这一弱势又可以保证资金的流动性和安全性。 商业性贷款理论的产生对自由竞争条件下商业银行的稳定经营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首先该理论强调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和安全性为商业银行安全经营、降低经营风险提供了理论依据避免了信贷资金的盲目投放。其次该理论主张银行信贷应服从于商品交易从而使银行经营活动有利于促进商业生产和商品交易的发展。但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业性贷款理论也暴露出诸多明显的缺陷。 第一这种理论没有考虑经济发展对银行贷款需求的多样化结果使银行自身发展受到限制。 第二这种理论没有充分认识到商业银行存款的相对稳定性及贷款清偿的其他保证条件。 第三根据这一理论的要求银行贷款规模将完全根据商业需要而自动伸缩容易加剧经济波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国家货币市场不断发展短期证券市场也日趋成熟金融资产的流动性增强为商业银行选择高流动性的资产提供了条件。之后由于经济危机和世界大战的影响企业对银行贷款的需求减少客观上导致商业银行以短期证券投资代替发放银行贷款作为银行盈利的来源。在这一过程中资产转换理论应运而生。 资产转换理论认为保持银行资产流动性的最好办法是购买市场上可以随时变现的资产这种资产应具备信誉高、期限短、流动性强、易于出售等条件。银行可以把它的分资金用于购买国库券把其他剩余资金用于从事高收益的中、长期贷款这样做既保证了银行资产较高的流动性又使银行同时可以获得较高的收益而且不必将贷款业务局限在短期商业性贷款上。 资产转换理论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找到了保持流动性的新方法。它消除了商业银行在保持流动性方面的压力使商业银行资产业务向多元化发展较之商业性贷款理论前进了一大步。但是资产转换理论也有其不足它最大的缺点是当商业银行遇到流动性需求时短期有价证券未必都能及时无损地“转移”出去。而且往往是当大多数商业银行都急需现金时市场却总是处于融资困难或危机之时此时市场交易萎缩证券价格大幅度下跌即使短期有价证券此时能够得以变现其价值也要受损此外合适的短期有价证券的持有量也难以确定。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经济发展带来了多种资金需求既包括国家财政投资的增加也包括社会消费需求的增加社会融资需求增加了对银行贷款的各种需求。就商业银行本身而言由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兴起货币金融领域内的竞争日益激烈商业银行为了谋求发展也迫切希望开拓新的业务。在这种主客观需求的共同推动下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者开始对其贷款标准进行调整逐步由原来的仅仅停留在期限方面变为更多地注重贷款项目、投资项目或借款人的预期收入以放款的预期收入来保证商业银行资产的流动性于是预期收入理论便应运而生。 预期收入理论认为无论是短期商业性贷款还是长期性贷款最终能否按期足额归还本息要取决于借款人的经济偿还能力而偿还能力的大小又要取决于借款人在未来的预期收入。只要借款人的预期收入有保证即使借款期限较长但由于银行资产的安全性有保证银行就可以接受借款人的借款请求。根据预期收入理论商业银行不仅可以发放长期贷款还可以投资于风险较小的短期债券。只要债券的发行者在发行期限内有足够的预期收入作为偿付债券本息的来源商业银行就可以购买这种票据。对于那些收入有保证的借款人商业银行还可以据此发放非生产性的消费贷款。 预期收入理论为商业银行业务的拓展找到了理论指导依据。它深化了对贷款清偿问题的认识明确地提出贷款清偿来源于借款人的预期收入。相对商业性贷款理论这是一个重大进步。同时它也推动了贷款形式的多样化。预期收入理论使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者对保持流动性有了全新的认识商业银行在贷款偿还有保证的前提下可以主动对资金运用的期限结构加以安排使银行能兼顾其流动性和盈利性。预期收入理论还促使商业银行增强关心和参与企业经营活动的意识使商业银行从原来是企业生产活动的局外人转变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从而有利于加强商业银行对经济的渗透和控制提高商业银行在国民经济活动中的地位。但是预期收入理论也有其不足之处。这一理论要求商业银行对借款人及借款项目的未来收入能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测和评估但在期限较长的情况下借款人的经营环境及其他可能影响贷款归还的因素都可能发生变化届时并不一定具备偿还能力所以以预期收入作为放款的标准并不完全保证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
商业银行资产管理理论的发展先后经历了商业性贷款理论、资产转换理论和预期收入理论三个阶段。商业性贷款理论是最早的资产管理理论,该理论强调商业银行办理短期贷款必须以真实交易为基础,并以真实商业票据作抵押,所以又被称为“真实票据理论”。商业性贷款理论着眼于商业银行的资产管理,为了保证银行能有足够的清偿力,避免发生流动性危机和挤兑现象,商业银行不宜发放长期贷款和消费者贷款,只宜发放自偿性的短期商业贷款,不能将资金投放于政府债券、公司债券、股票以及实物资产。该理论还认为,以真正的商业行为为基础的自偿性贷款可以随贸易额的增减变化而自动伸缩,对货币和信用具调节作用。商业性贷款理论是在商业银行发展初期产生的,是早期的银行家和古典经济学家的观点。他们主要受“负债决定资产”观念的影响,认为商业银行对存款量的变化无能为力,只是被动地接受客户存款要求。况且当时的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也受到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广度和深度有限的限制,商业银行的多倍创造存款的功能受到抑制。因此,银行家们就将经营管理的重点放在短期商业性贷款上,这样既可以避开资金来源不足这一弱势,又可以保证资金的流动性和安全性。商业性贷款理论的产生,对自由竞争条件下商业银行的稳定经营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首先,该理论强调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和安全性,为商业银行安全经营、降低经营风险提供了理论依据,避免了信贷资金的盲目投放。其次,该理论主张银行信贷应服从于商品交易,从而使银行经营活动有利于促进商业生产和商品交易的发展。但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业性贷款理论也暴露出诸多明显的缺陷。第一,这种理论没有考虑经济发展对银行贷款需求的多样化,结果使银行自身发展受到限制。第二,这种理论没有充分认识到商业银行存款的相对稳定性及贷款清偿的其他保证条件。第三,根据这一理论的要求,银行贷款规模将完全根据商业需要而自动伸缩,容易加剧经济波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国家货币市场不断发展,短期证券市场也日趋成熟,金融资产的流动性增强,为商业银行选择高流动性的资产提供了条件。之后,由于经济危机和世界大战的影响,企业对银行贷款的需求减少,客观上导致商业银行以短期证券投资代替发放银行贷款,作为银行盈利的来源。在这一过程中资产转换理论应运而生。资产转换理论认为,保持银行资产流动性的最好办法是购买市场上可以随时变现的资产,这种资产应具备信誉高、期限短、流动性强、易于出售等条件。银行可以把它的分资金用于购买国库券,把其他剩余资金用于从事高收益的中、长期贷款,这样做既保证了银行资产较高的流动性,又使银行同时可以获得较高的收益,而且不必将贷款业务局限在短期商业性贷款上。资产转换理论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找到了保持流动性的新方法。它消除了商业银行在保持流动性方面的压力,使商业银行资产业务向多元化发展,较之商业性贷款理论前进了一大步。但是,资产转换理论也有其不足,它最大的缺点是当商业银行遇到流动性需求时,短期有价证券未必都能及时无损地“转移”出去。而且往往是当大多数商业银行都急需现金时,市场却总是处于融资困难或危机之时,此时市场交易萎缩,证券价格大幅度下跌,即使短期有价证券此时能够得以变现,其价值也要受损,此外,合适的短期有价证券的持有量也难以确定。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经济发展带来了多种资金需求,既包括国家财政投资的增加,也包括社会消费需求的增加,社会融资需求增加了对银行贷款的各种需求。就商业银行本身而言,由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兴起,货币金融领域内的竞争日益激烈,商业银行为了谋求发展,也迫切希望开拓新的业务。在这种主客观需求的共同推动下,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者开始对其贷款标准进行调整,逐步由原来的仅仅停留在期限方面变为更多地注重贷款项目、投资项目或借款人的预期收入,以放款的预期收入来保证商业银行资产的流动性,于是预期收入理论便应运而生。预期收入理论认为,无论是短期商业性贷款,还是长期性贷款,最终能否按期足额归还本息要取决于借款人的经济偿还能力,而偿还能力的大小又要取决于借款人在未来的预期收入。只要借款人的预期收入有保证,即使借款期限较长,但由于银行资产的安全性有保证,银行就可以接受借款人的借款请求。根据预期收入理论,商业银行不仅可以发放长期贷款,还可以投资于风险较小的短期债券。只要债券的发行者在发行期限内有足够的预期收入作为偿付债券本息的来源,商业银行就可以购买这种票据。对于那些收入有保证的借款人,商业银行还可以据此发放非生产性的消费贷款。预期收入理论为商业银行业务的拓展找到了理论指导依据。它深化了对贷款清偿问题的认识,明确地提出贷款清偿来源于借款人的预期收入。相对商业性贷款理论,这是一个重大进步。同时,它也推动了贷款形式的多样化。预期收入理论使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者对保持流动性有了全新的认识,商业银行在贷款偿还有保证的前提下,可以主动对资金运用的期限结构加以安排,使银行能兼顾其流动性和盈利性。预期收入理论还促使商业银行增强关心和参与企业经营活动的意识,使商业银行从原来是企业生产活动的局外人转变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从而有利于加强商业银行对经济的渗透和控制,提高商业银行在国民经济活动中的地位。但是,预期收入理论也有其不足之处。这一理论要求商业银行对借款人及借款项目的未来收入能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测和评估,但在期限较长的情况下,借款人的经营环境及其他可能影响贷款归还的因素都可能发生变化,届时并不一定具备偿还能力,所以以预期收入作为放款的标准,并不完全保证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
相似问题
简述商业银行资本金的主要功能。请帮忙给出正确答案和分析 谢谢!
简述商业银行资本金的主要功能。请帮忙给出正确答案和分析,谢谢!
次级长期债务请帮忙给出正确答案和分析 谢谢!
次级长期债务请帮忙给出正确答案和分析,谢谢!
比较分析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与表外业务的异同。请帮忙给出正确答案和分析 谢谢!
比较分析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与表外业务的异同。请帮忙给出正确答案和分析,谢谢!
购买理论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改善具有什么意义?它的理论缺陷是什么?请帮忙给出正确答案和分析 谢谢!
购买理论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改善具有什么意义?它的理论缺陷是什么?请帮忙给出正确答案和分析,谢谢!
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在确定各类资产的风险权重方面进行了哪些调整?请帮忙给出正确答案和分
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在确定各类资产的风险权重方面进行了哪些调整?请帮忙给出正确答案和分析,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