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解答
丞相,是封建王朝辅助帝王治理全国的行政首脑。早在周朝时期,就有这样的官,但不叫丞相,叫“ 地宫司徒”。到了秦朝才正式有丞相这个官职名称。他的职责是“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商秧、李斯就是当时秦国的名相。后来刘邦推翻了秦王朝,承秦制也设丞相一职。
汉高祖十一年,将丞相改为相国。萧何就是第一任的相国。东汉时,将丞相改为司徒。《三国演义》里那个巧使美人计让董卓、吕布争貂婵的王允,就是司徒。不久又恢复了五相的职称,曹操就是东汉末代皇帝——汉献帝的丞相。在魏、晋初,废了丞相。唐帝时,又恢复了丞相这个职务。南北朝期间,宋、齐、梁、陈、魏、周等朝,均设丞相或相国。隋朝,不设丞相职,有司徒位,与太尉、司空共同参议国家的大事,但具体的行政事务,都由尚书省办理(六部尚书即由此完善)。唐承隋制,设司徒,与太尉、司空“ 佐天子理阴阳,平邦国,无所不统”。具体政务仍由尚书省办理(此时,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巳正式定名)。宋承唐制,但设宰相,由同平章事任职,无常言。有两人时,就分日掌印,“佐天子,总百官,平庶政,事无不统”。宋时的丞相。一般以文人担任,并且规定要由太中大夫以上充任。王安石、司马光等都是当时的名相。到了清朝,总掌军政大权的除内阁外又加了一个军机处,无丞相的职称了。
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宰”的意思是主宰,商朝时为管理家务和奴隶之官;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实已为官员的通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宰相联称,始见於《韩非子·显学》,但只有辽代以为正式官名,其他各代所指官名与职权广狭则不同,而且名目繁多。
宰相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管仲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杰出的宰相。到了战国时期,宰相的职位在各个诸侯国都建立了起来。
秦朝时,宰相的正式官名为丞相。有时分设左右,以右为上,称为“右丞相”,“左丞相”,宦官担任宰相职务的称为“中丞相”。
汉朝与秦朝相仿,只是如果称为相国的话地位更高一些,并以御史大夫为副职。汉武帝时,起用儒生当丞相,处理日常行政事务,而政务中心则转到了内廷。宰相的职权逐渐转移到了尚书台长官的手中。汉哀帝改丞相为大司徒,东汉由司徒、司空、太尉共同执政。汉献帝时,复置丞相,由曹操担任。
魏晋南北朝时,丞相或相国多为权臣自命,成为了一种篡位夺权的手段。南北朝制度多变,皇帝所与议论政事或委以机密者,即是宰相,官名有中书监、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仆射或将军。其位最尊、权最大者则为录尚书事。
隋朝定三省制,三省长官内史省的内史令、门下省的纳言、尚书省的尚书令都是宰相。
唐改内史省为中书省,内史令为中书令,纳言为侍中。唐高宗后,只有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者才是宰相。
宋朝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正式官名,以参知政事为副。从汉至唐,皇帝待宰相之礼,逐渐降级,至宋太祖废“坐论”之礼,使宰相地位大降。神宗元丰改制,设宰相二人,首相称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次相称尚书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另设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右丞为副相。徽宗政和时,改左仆射为太宰兼门下侍郎,右仆射为少宰兼中书侍郎。高宗建炎间,再改宰相官名为尚书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副相为参知政事。孝宗乾道间又改为左、右丞相。
元朝以中书省为政务中枢,主官中书令常由皇太子兼领,不常设,下为左右丞相,再下为平章政事,副职为左右丞及参知政事。
明朝初亦设中书省,左右丞相。太祖洪武十三年(1380年),罢中书省,废丞相,由皇帝亲决国政。宰相制度遂废。后皇帝以不胜庶政之繁,设内阁大学士协理文书。后阁职渐重,大学士成为事实上的宰相,称辅臣,居首者为首辅。
清沿明制,雍正时设军机处,内阁成为闲曹,军机大臣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明、清习惯上都称授大学士为拜相,但无正式宰相名份。
在所有的官职中,宰相的变化最多,这是由於君主既需要宰相帮助办理政事,又担心宰相的权位过重,危及自身的权力,故常改变其名称权责,方便皇帝施政。
相似问题
考研知识:2017考研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介绍及相关院校推荐
考研知识:2017考研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介绍及相关院校推荐
考研知识:2017考研复习的误区有哪些 题海战术真的好吗?
考研知识:2017考研复习的误区有哪些,题海战术真的好吗?
考研知识:2016考研复试国家线是不是初试线?
考研知识:2016考研复试国家线是不是初试线?
考研知识:2017考研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怎么样 有哪些院校比较好?
考研知识:2017考研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怎么样,有哪些院校比较好?
考研知识:2017考研博物馆学专业介绍及院校推荐
考研知识:2017考研博物馆学专业介绍及院校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