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和“可贷资金理论”的主要分歧和政策含义。请帮忙给出正确答案和分析 谢谢!

大学本科 已帮助: 时间:2024-08-14 07:04:02

简述“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和“可贷资金理论”的主要分歧和政策含义。
请帮忙给出正确答案和分析,谢谢!

难度:⭐⭐⭐

题库:大学本科,经济学,经济学类

标签:流动性,分歧,理论

参考解答

用户头像

436***874

2024-08-14 07:04:02

正确答案:(1)凯恩斯提出了一种偏重短期货币因素分析的货币利率理论即“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把利息定义为对人们放弃流动性偏好的报酬认为决定利率的是货币因素。货币需求包括交易性需求、预防性需求和投机性需求。货币供给表现为满足收入和利率函数的货币需求的供应量是政策变量取决于货币政策。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可表示为: Md=M(YI) Md=KY+L(I) Md=Ms 当人们的流动性偏好增强时货币供应不变时利率就会上升降低人们需求使货币市场达到均衡。 而可贷资金论是由英国的罗伯逊和瑞典的俄林提出的他们认为借贷资金的需求和供给均包括两个方面借贷资金需求来自某期间投资流量和该期间人们希望保有的货币余额;借贷资金的供给来自于同一期间的储蓄流量和该期间货币供给量的变动。其中货币供给与利率呈正相关关系;而货币需求与利率则是负相关关系。就总体来说均衡条件为:I+△Md=S+△Ms。这样利率便决定于可贷资金供求的均衡。可贷资金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受中央银行的控制因此政府的货币政策成为利率决定的因素而必须考虑。 (2)“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和“可贷资金理论”逐渐成为利率决定理论的两大主流分庭抗衡、各领风骚。具体来说这两个利率学说无论在理论基础、分析的变量、期间选择和政策结论上都有着显著的差别。 ①在利率决定因素上: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强调货币因素认为货币的供求决定利率水平与储蓄、投资等实质性因素无关并且认为货币存储量乃是决定利率的基本因素;可贷资金理论则认为不仅债券市场会作用于利率水平储蓄、投资等实际因素也对利率起作用而货币的存储量是次要因素。 ②分析方法上: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采取存量分析方法其货币供给指在该时点经济中的货币存量货币需求指同一时点人们希望拥有的货币数量认为利率由某一既定瞬间的货币的现存供应量和需求量决定;可贷资金理论是采用流量分析的方法注重对某一时期储蓄投资和货币供求的增量变化的分析。 ③在分析时期上: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是短期货币利率理论在纯货币分析中它强调短期货币供求因素的决定作用;可贷资金理论注重长期的利率水平的决定它强调透过货币分析实际经济变量的决定作用认为在长期分析中短期货币因素的作用是微不足道的。 (3)两大利率决定理论上述的几点分歧导致两者对于利率与经济中某些变量相互之间的关系看法的差异。 ①储蓄与利率的关系:凯恩斯认为储蓄边际倾向增加会降低消费通过乘数效果使国民收入下降从而降低交易性货币需求导致利率下降。换言之储蓄的增加造成利率下降需要一个长期的传导过程;而根据可贷资金理论储蓄边际倾向提高可贷资金供给增加市场利率会立即下降。 ②储蓄与国民收入的关系:凯恩斯提出所谓的“节俭的矛盾”(the parade of thrift)认为储蓄边际倾向增加直接导致消费下降会降低国民收入水平因而不赞成大众节约而鼓励增加消费;而根据可贷资金理论储蓄边际倾向增加会立即降低利率进而促进投资增加反而可能提高国民收入水平故不会产生节俭的矛盾。所以应鼓励储蓄节约资源用于投资弥补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本的不足促进经济的发展。 ③利率的自发调节作用:凯恩斯的利率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之所以会产生危机主要原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而有效需求的不足源于经济未达到充分就业。一个社会的就业量取决于消费倾向和投资引诱的大小。而投资引诱又决定于两个因素:资本边际效率和利率。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的作用使得预期消费量小于收入的增加量如果不增加投资引诱则收入与预期消费之间的差额就会逐渐增大充分就业也就难以达到。要增加投资就必须降低利率。但利率难以降到令人满意的水平。 根据两大利率决定理论的分析得出不同的政策含义:凯恩斯根据其利率决定理论得出利率难以降到实现充分就业所要求的水平的结论认为一方面要靠财政政策的实施来增加有效需求另一方面要靠人为的降低利率来促进投资。而从可贷资金理论出发得出的结论却是:利率会随储蓄的增加而下降从而刺激投资。利率的调整活动要到资本的增加与储蓄的增加量相等时为止。因此该理论主张让市场上的储蓄、投资等实际变量的变化来决定市场利率再通过利率的波动来调整整个经济的生产和投资最终必将使经济趋于均衡。
(1)凯恩斯提出了一种偏重短期货币因素分析的货币利率理论,即“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把利息定义为对人们放弃流动性偏好的报酬,认为决定利率的是货币因素。货币需求包括交易性需求、预防性需求和投机性需求。货币供给表现为满足收入和利率函数的货币需求的供应量,是政策变量,取决于货币政策。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可表示为:Md=M(Y,I)Md=KY+L(I)Md=Ms当人们的流动性偏好增强时,货币供应不变时利率就会上升,降低人们需求,使货币市场达到均衡。而可贷资金论是由英国的罗伯逊和瑞典的俄林提出的,他们认为借贷资金的需求和供给均包括两个方面,借贷资金需求来自某期间投资流量和该期间人们希望保有的货币余额;借贷资金的供给来自于同一期间的储蓄流量和该期间货币供给量的变动。其中货币供给与利率呈正相关关系;而货币需求与利率则是负相关关系。就总体来说,均衡条件为:I+△Md=S+△Ms。这样,利率便决定于可贷资金供求的均衡。可贷资金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受中央银行的控制,因此政府的货币政策成为利率决定的因素而必须考虑。(2)“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和“可贷资金理论”逐渐成为利率决定理论的两大主流,分庭抗衡、各领风骚。具体来说,这两个利率学说无论在理论基础、分析的变量、期间选择和政策结论上,都有着显著的差别。①在利率决定因素上: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强调货币因素,认为货币的供求决定利率水平,与储蓄、投资等实质性因素无关,并且认为货币存储量乃是决定利率的基本因素;可贷资金理论则认为不仅债券市场会作用于利率水平,储蓄、投资等实际因素也对利率起作用,而货币的存储量是次要因素。②分析方法上: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采取存量分析方法,其货币供给指在该时点经济中的货币存量,货币需求指同一时点人们希望拥有的货币数量,认为利率由某一既定瞬间的货币的现存供应量和需求量决定;可贷资金理论是采用流量分析的方法,注重对某一时期储蓄,投资和货币供求的增量变化的分析。③在分析时期上: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是短期货币利率理论,在纯货币分析中,它强调短期货币供求因素的决定作用;可贷资金理论注重长期的利率水平的决定,它强调透过货币分析实际经济变量的决定作用,认为在长期分析中,短期货币因素的作用是微不足道的。(3)两大利率决定理论上述的几点分歧,导致两者对于利率与经济中某些变量相互之间的关系看法的差异。①储蓄与利率的关系:凯恩斯认为,储蓄边际倾向增加会降低消费,通过乘数效果使国民收入下降,从而降低交易性货币需求,导致利率下降。换言之,储蓄的增加造成利率下降需要一个长期的传导过程;而根据可贷资金理论,储蓄边际倾向提高,可贷资金供给增加,市场利率会立即下降。②储蓄与国民收入的关系:凯恩斯提出所谓的“节俭的矛盾”(theparadeofthrift),认为储蓄边际倾向增加,直接导致消费下降,会降低国民收入水平,因而不赞成大众节约,而鼓励增加消费;而根据可贷资金理论,储蓄边际倾向增加,会立即降低利率,进而促进投资增加,反而可能提高国民收入水平,故不会产生节俭的矛盾。所以应鼓励储蓄,节约资源用于投资,弥补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本的不足,促进经济的发展。③利率的自发调节作用:凯恩斯的利率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之所以会产生危机,主要原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而有效需求的不足,源于经济未达到充分就业。一个社会的就业量取决于消费倾向和投资引诱的大小。而投资引诱又决定于两个因素:资本边际效率和利率。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的作用,使得预期消费量小于收入的增加量,如果不增加投资引诱,则收入与预期消费之间的差额就会逐渐增大,充分就业也就难以达到。要增加投资,就必须降低利率。但利率难以降到令人满意的水平。根据两大利率决定理论的分析,得出不同的政策含义:凯恩斯根据其利率决定理论,得出利率难以降到实现充分就业所要求的水平的结论,认为一方面要靠财政政策的实施来增加有效需求,另一方面要靠人为的降低利率来促进投资。而从可贷资金理论出发,得出的结论却是:利率会随储蓄的增加而下降,从而刺激投资。利率的调整活动要到资本的增加与储蓄的增加量相等时为止。因此,该理论主张让市场上的储蓄、投资等实际变量的变化来决定市场利率,再通过利率的波动来调整整个经济的生产和投资,最终必将使经济趋于均衡。

上一篇 为什么说利息能够转化为资本收益的一般形态?请帮忙给出正确答案和分析 谢谢!

下一篇 金融市场发展对经济增长有什么作用?请帮忙给出正确答案和分析 谢谢!

相似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