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20世纪以来世界新闻业发展的走向及特征。(北大2006年研)请帮忙给出正确答案和分析 谢谢!

大学本科 已帮助: 时间:2024-01-22 12:28:32

论述20世纪以来世界新闻业发展的走向及特征。(北大2006年研)
请帮忙给出正确答案和分析,谢谢!

难度:⭐⭐⭐

题库:大学本科,文学,外国语言文学类

标签:新闻业,论述,正确答案

参考解答

用户头像

431***553

2024-01-22 12:28:32

正确答案:20世纪以来世界新闻业发展显示出了如下走向及特征: (1)新闻集团的崛起和迅速发展 ①报团的出现。20世纪伊始世界上最早出现的两个报团开始被世人注目这就是英国的北岩报团和美国的斯克里普斯报团。以此为起点百年内世界新闻事业的集中化速度和规模令人瞠目结舌。 ②广播电视集团的出现。随着广播电视的发明和普及发达国家出现了广播电视集团较著名的如英国的BBC美国的NBC、CBS、ABC日本的NHK澳大利亚的ABC加拿大的CBC等。但是这些广电集团独立存在的时间并不长。 ③新闻集团的出现。60年代加拿大的报业主汤姆森进军英国、美国购买了数百家报刊;70年代澳大利亚的报业主默多克也进军英国、美国基本上替代了汤姆森报团的地位买下了数百家报刊和广播影视公司形成巨大的跨国”新闻集团”。 这个世纪新闻业垄断和反垄断的斗争此起彼伏然而垄断的趋势无法阻挡。新闻集团从单纯的报业或广电业集团转为各种大众传播媒介的综合性产业集团。在最后一个10年这种相对单一的传播业集团也开始消失其他各种产业集团逐渐成为大众传播集团的母公司。 欧洲大陆与英国、欧洲与北美、整个欧洲北美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广播电视竞争也日趋激烈。 (2)广播和电视业异军突起 1920年出现第一家广播电台之后迅速普及到世界各主要国家;从第一家广播电台到第一家电视台只有16年;从二次大战后电视台的重建到出现卫星通讯只用了12年。 二次大战后重新开始发展的电视业不断地更新各种传播技术在有线传播、卫星传播、数字化技术的推动下已经成为大众传播中唱主角的媒介;报纸和杂志虽然依旧具有发展的潜力但总种数在减少发行总量也在缓慢减少。由于电视提供了丰富的晚间生活节目电视普及后曾经在19世纪下半叶和20世纪上半叶走红的晚报逐渐在报纸品种中消失。广播电台由于接收装置越来越简便价廉人们在某些场合需要它所以还有继续发展的空间。然而不论怎样除了报刊被人们看作传统媒介外发明只有几十年的广播、电视现在也成了“传统的大众媒介”。 (3)报刊两极分化更多的报刊趋向于大众化 20世纪伊始英国的“三每”报(每日邮报、每日镜报、每日快报)称雄报界开创了新世纪报业大众化的风貌;同时美国的黄色新闻潮汹涌而来接着又是20年代以图画为特色的“小报”热。不论人们怎样从道德角度批评它们报纸的大众化以媚俗、迎合读者为特征为报业主们带来了滚滚财富养育了新一代的年轻人。与此同时少量报纸脱颖而出成为相对应的“高级报纸”适应了社会精英韵需求。这种分化很快就“传染”到世界各主要国家。 (4)新闻在世界的流通、高发行量报刊的分布不平衡 ①新“四大通讯社”的垄断形成 20世纪的第一年美联社宣布正式诞生。随着美国综合国力的上升1870年由欧洲的三大通讯社即哈瓦斯社、路透社、沃尔夫社瓜分世界报道范围的格局从30年代起被打破二次大战后形成美联社、路透社、合众国际社、法新社四大通讯社垄断世界新闻流通的新格局。 ②争取“世界新闻新秩序”口号的提出 四大通讯社所代表的地区人口不及全球的五分之一却控制着世界上80%的新闻稿其中很少涉及发展中国家。于是从70年代开始争取“世界新闻新秩序”的口号得以提出;而发达国家(包括部分发展中国家)也以《塔鲁瓦尔宣言》的形式反批评这个口号。他们认为这个口号的实质是鼓励政府实行新闻检查。虽然这场观念上的斗争在80年代中期由于美英等国退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而被削弱了但是实际问题并没有解决。 (5)大众传播业经营体制民营化趋势渐强 二次大战后为防止法西斯专制主义的大众传播业死灰复燃联邦德国在美英法三国的影响下形成分散的报刊民营体制和分散的广电公营体制;日本在美军的自由主义改造下恢复报刊的民营体制建立广播电视业公营、民营并行的体制。90年代苏联瓦解后的各国和东欧的原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大众传媒的民营化初期相当混乱以后逐渐走向有序。 已经实现报刊民营化的国家报业竞争在20世纪越来越表现为集团与集团的竞争而不是单独几家报纸间的竞争常常是整个报业集团或其中的一个子公司被另一家或几家吞并。例如跨国的加拿大汤姆森报团在英国被默多克从英国全国性报刊中排挤出去;突然膨胀的美国英格素尔报团1986年起在几年内一下子购进了世界各地的260多家报刊接着又在1990年的金融危机中只剩下了16家。 在广播电视体制方面自从1927年英国实行“公营”垄断体制以来西方及部分发展中国家继而效仿在五六十年内成为世界上半数国家的主要广播电视体制。 然而随着世界性市场经济向各个领域的扩展这个被视为非市场化的领域开始被逐渐侵蚀。1954年英国当权者被迫允许民营电视业接着于60年代允许民营广播业于是形成广播电视业方面公营、民营两大体系间的竞争。这种情况很快“传染”到欧洲大陆尽管法国、德国等主要欧洲国家的当权者不断地抵抗民营化趋势但他们还是在80年代以后一步一步地被迫承认了民营广播电视业的合法存在。甚至法国原来公营的电视一台也出售给了一家民营工业公司成为目前法国最大的电视台。这种两大体系的竞争从客观上看确实促进了广播电视业的发展广电节目的质量也提高较快;但商业化趋势又在不断地使高雅文化面临窘境。 (6)互联网崛起媒介融合趋势加强 20世纪90年代兴起了以计算机互联网传播为特征的多媒体传播技术使大众媒介又面临着以交互传播为特征的因特网传播的挑战。虽然网络在多数国家的普及率尚低但是其涵盖所有媒介的功能特征和未来可能会部分替代传统媒介的发展趋势已是不争的事实。传播科技的发展速度令人吃惊使得世界上流通的新闻呈几何基数增长。 互联网传播带来了新的传播科技和信息技术使得不同媒介在物理界限上越来越不明晰出现了多种媒介相融合的态势。如近些年的IPTV、电子报刊等出现让我们对传媒行业有了全新的认识。随着数字传媒技术的不断发展三网融合的实现指日可待这将对整个传媒行业、产业的原有的结构产生巨大的冲击和重塑。
20世纪以来,世界新闻业发展显示出了如下走向及特征:(1)新闻集团的崛起和迅速发展①报团的出现。20世纪伊始,世界上最早出现的两个报团开始被世人注目,这就是英国的北岩报团和美国的斯克里普斯报团。以此为起点,百年内世界新闻事业的集中化速度和规模,令人瞠目结舌。②广播电视集团的出现。随着广播电视的发明和普及,发达国家出现了广播电视集团,较著名的如英国的BBC,美国的NBC、CBS、ABC,日本的NHK,澳大利亚的ABC,加拿大的CBC等。但是这些广电集团独立存在的时间并不长。③新闻集团的出现。60年代,加拿大的报业主汤姆森进军英国、美国,购买了数百家报刊;70年代,澳大利亚的报业主默多克也进军英国、美国,基本上替代了汤姆森报团的地位,买下了数百家报刊和广播影视公司,形成巨大的跨国”新闻集团”。这个世纪,新闻业垄断和反垄断的斗争此起彼伏,然而垄断的趋势无法阻挡。新闻集团从单纯的报业或广电业集团,转为各种大众传播媒介的综合性产业集团。在最后一个10年,这种相对单一的传播业集团也开始消失,其他各种产业集团逐渐成为大众传播集团的母公司。欧洲大陆与英国、欧洲与北美、整个欧洲北美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广播电视竞争,也日趋激烈。(2)广播和电视业异军突起1920年出现第一家广播电台之后,迅速普及到世界各主要国家;从第一家广播电台到第一家电视台,只有16年;从二次大战后电视台的重建到出现卫星通讯,只用了12年。二次大战后重新开始发展的电视业,不断地更新各种传播技术,在有线传播、卫星传播、数字化技术的推动下,已经成为大众传播中唱主角的媒介;报纸和杂志虽然依旧具有发展的潜力,但总种数在减少,发行总量也在缓慢减少。由于电视提供了丰富的晚间生活节目,电视普及后,曾经在19世纪下半叶和20世纪上半叶走红的晚报,逐渐在报纸品种中消失。广播电台,由于接收装置越来越简便价廉,人们在某些场合需要它,所以还有继续发展的空间。然而不论怎样,除了报刊被人们看作传统媒介外,发明只有几十年的广播、电视现在也成了“传统的大众媒介”。(3)报刊两极分化,更多的报刊趋向于大众化20世纪伊始,英国的“三每”报(每日邮报、每日镜报、每日快报)称雄报界,开创了新世纪报业大众化的风貌;同时,美国的黄色新闻潮汹涌而来,接着又是20年代以图画为特色的“小报”热。不论人们怎样从道德角度批评它们,报纸的大众化,以媚俗、迎合读者为特征,为报业主们带来了滚滚财富,养育了新一代的年轻人。与此同时,少量报纸脱颖而出,成为相对应的“高级报纸”,适应了社会精英韵需求。这种分化很快就“传染”到世界各主要国家。(4)新闻在世界的流通、高发行量报刊的分布不平衡①新“四大通讯社”的垄断形成20世纪的第一年,美联社宣布正式诞生。随着美国综合国力的上升,1870年由欧洲的三大通讯社,即哈瓦斯社、路透社、沃尔夫社瓜分世界报道范围的格局,从30年代起被打破,二次大战后形成美联社、路透社、合众国际社、法新社四大通讯社垄断世界新闻流通的新格局。②争取“世界新闻新秩序”口号的提出四大通讯社所代表的地区人口不及全球的五分之一,却控制着世界上80%的新闻稿,其中很少涉及发展中国家。于是从70年代开始,争取“世界新闻新秩序”的口号得以提出;而发达国家(包括部分发展中国家)也以《塔鲁瓦尔宣言》的形式反批评这个口号。他们认为,这个口号的实质是鼓励政府实行新闻检查。虽然这场观念上的斗争在80年代中期,由于美英等国退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而被削弱了,但是实际问题并没有解决。(5)大众传播业经营体制民营化趋势渐强二次大战后,为防止法西斯专制主义的大众传播业死灰复燃,联邦德国在美英法三国的影响下形成分散的报刊民营体制和分散的广电公营体制;日本在美军的自由主义改造下恢复报刊的民营体制,建立广播电视业公营、民营并行的体制。90年代,苏联瓦解后的各国和东欧的原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大众传媒的民营化,初期相当混乱,以后逐渐走向有序。已经实现报刊民营化的国家,报业竞争在20世纪越来越表现为集团与集团的竞争,而不是单独几家报纸间的竞争,常常是整个报业集团或其中的一个子公司被另一家或几家吞并。例如跨国的加拿大汤姆森报团在英国被默多克从英国全国性报刊中排挤出去;突然膨胀的美国英格素尔报团,1986年起在几年内一下子购进了世界各地的260多家报刊,接着又在1990年的金融危机中只剩下了16家。在广播电视体制方面,自从1927年英国实行“公营”垄断体制以来,西方及部分发展中国家继而效仿,在五六十年内成为世界上半数国家的主要广播电视体制。然而,随着世界性市场经济向各个领域的扩展,这个被视为非市场化的领域开始被逐渐侵蚀。1954年,英国当权者被迫允许民营电视业,接着于60年代允许民营广播业,于是形成广播电视业方面公营、民营两大体系间的竞争。这种情况很快“传染”到欧洲大陆,尽管法国、德国等主要欧洲国家的当权者不断地抵抗民营化趋势,但他们还是在80年代以后,一步一步地被迫承认了民营广播电视业的合法存在。甚至法国原来公营的电视一台,也出售给了一家民营工业公司,成为目前法国最大的电视台。这种两大体系的竞争,从客观上看,确实促进了广播电视业的发展,广电节目的质量也提高较快;但商业化趋势又在不断地使高雅文化面临窘境。(6)互联网崛起,媒介融合趋势加强20世纪90年代兴起了以计算机互联网传播为特征的多媒体传播技术,使大众媒介又面临着以交互传播为特征的因特网传播的挑战。虽然网络在多数国家的普及率尚低,但是其涵盖所有媒介的功能特征和未来可能会部分替代传统媒介的发展趋势,已是不争的事实。传播科技的发展速度令人吃惊,使得世界上流通的新闻呈几何基数增长。互联网传播带来了新的传播科技和信息技术,使得不同媒介在物理界限上越来越不明晰,出现了多种媒介相融合的态势。如近些年的IPTV、电子报刊等出现,让我们对传媒行业有了全新的认识。随着数字传媒技术的不断发展,三网融合的实现指日可待,这将对整个传媒行业、产业的原有的结构产生巨大的冲击和重塑。

上一篇 BSkyB(清华大学2007年研)请帮忙给出正确答案和分析 谢谢!

下一篇 第四媒体(复旦大学2005年研)请帮忙给出正确答案和分析 谢谢!

相似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