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挟泰山以超北海 语人日吾不能 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 语人日吾不能 是不为也 非不能也。”《孟子》

大学本科 已帮助: 时间:2024-12-20 07:42:15

“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日吾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日吾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孟子》中的这段话启示我们,做事情时要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二者的区别在于
A.人的主观努力程度
B.对人是否有利
C.现实中有无根据和条件
D.现实中的根据和条件是否充分
请帮忙给出正确答案和分析,谢谢!

难度:⭐⭐⭐

题库:大学本科,哲学,哲学类

标签:孟子,人日,可能性

参考解答

用户头像

420***107

2024-12-20 07:42:15

正确答案:C
本题考查辩证唯物论中关于可能性和现实性关系中“把握可能性这个范畴要注意区分几种不同的情况”,包括可能性和不可能性、现实可能性和抽象(非现实)可能性、好和坏的两种可能性。小题引用《孟子》中孟子同齐宣王对话中的一段话,引文不全,引语之前齐宣王问孟子:“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即不肯去做与不能做到在外表上有什么区别?孟子回答:如果说挟着泰山去跳过北海(即渤海)。对别人说:“这个我做不到”。这真是不能。要是说替老年人折取树枝,对别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去做,不是做不到。显然这段话,前者说的是不可能性,后者说的是可能而义不去做。试题主要考查可能性和不可能性的区别,同时又把现实可能性与抽象可能性作为干扰项。本题所问的是可能性与不可能性的区别,这是客观存在,与“主观努力”答案A、“对人是否有利”(B)无关,加以排除,D选项是现实可能性和抽象可能性的区别依据,C选项才是可能性和不可能性区别的依据。

上一篇 “一个事物不能同时是自己又是别的东两” 这是A.唯物主义观点B.唯心主义观点C.辩证法观点D.形而上

下一篇 矛盾是辩证法的核心概念。矛盾是A.相互冲突的关系B.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C.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D.

相似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