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l)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 在透镜的另一侧移动光屏 在距透镜10
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 (l)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在透镜的另一侧移动光屏,在距透镜10cm处,屏上呈现出最小最亮的光斑,则此凸透镜焦距约是 cm。 (2)在做实验时,发现烛焰在光屏上的像清晰但不完整(如图15所示),若要使烛焰在光屏中心成像,只调节光屏,应将光屏向____________(选填“上”或“下”)调节。 ![]() (3)若将烛焰移至距凸透镜 15cm 处,移动光屏,使烛焰在屏上得到倒立、__________(选填“放大”或“缩小”)清晰的实像,应用这一原理制成了____________(举一例即可) (4)某同学将自己的近视眼镜镜片放在了蜡烛与凸透镜(靠近凸透镜)之间,移动透镜和光屏,直到在光屏上得到了一个倒立缩小的清晰的像。将近视眼镜镜片取下,发现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 为了使屏上的像重新变得清晰,在不移动蜡烛和凸透镜位置的前提下,应将光屏向____________移动。 (5)图16中有四幅示意图,下面A、B、C、D四个选项中,能正确表示这位同学近视眼成像和矫正情况的是( )。 ![]() |
参考解答
(l)10(1分);(2)上(1分);(3)放大(1分), 幻灯机(1分);(4)①左(1分);②B(3分);(5)不变(1分),变暗(1分) |
分析:(1)当平行光线经过凸透镜后,光线会经过焦点,此时焦点到凸透镜的距离即为焦距; (2)在实验中,为使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心,应调整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3)物体位于凸透镜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幻灯机和投影仪就是运用这个原理制成的; (4)①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能使光线的会聚点推迟延后; ②近视眼是远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需佩戴凹透镜. (5)凸透镜成像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物体发出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凸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形成物体的实像;如果凸透镜的口径大,透过的光多,像就亮;口径小,透过的光少,像就暗. 解答:解:(1)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在透镜的另一侧移动光屏,在距透镜10cm处,屏上呈现出最小最亮的光斑,这个光斑就是焦点,光心到焦点的距离就是焦距,即焦距为10cm; (2)烛焰成的像在光屏的上方,此时应将光屏向上移动,才能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心; (3)烛焰移至距凸透镜15cm处,烛焰正好位于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因此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投影仪和幻灯机就是利用这个特点工作的; (4)①近视镜是凹透镜,对光线起了发散作用,因此去掉近视镜后,光屏应向左移动才能成清晰的像; ②近视眼是远处物体的像不能呈现在视网膜上,而是呈现在视网膜的前方,因此需佩戴凹透镜才能看清远处的物体; (5)凸透镜成实像时,所有透过透镜的光会聚到光屏上成像,小虫落在透镜上后,整个物体发出的光虽有一小部分被挡住,但总会有一部分光通过凸透镜而会聚成像,因此,像与原来相同;由于透镜的一小部分被遮住,因此折射出的光线与比减少了,故亮度会减弱. 故答案为:(1)10; (2)上; (3)放大、投影仪 (4)①左、②B; (5)不变、变暗. |
相似问题
如图所示 投影仪是教学中常用的设备。下面关于投影仪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如图所示,投影仪是教学中常用的设备。下面关于投影仪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B.屏幕表面粗糙,有利于光发生漫反射C.
透镜分______和______.凸透镜使光线______ 凹透镜使光线______.
透镜分______和______.凸透镜使光线______,凹透镜使光线______.
透镜有两类:中间厚 边缘薄的叫______.中间薄 边缘厚的叫______.
透镜有两类:中间厚,边缘薄的叫______.中间薄,边缘厚的叫______.
下图中的5个透镜中 是凸透镜的有__________ 是凹透镜的有____________。
下图中的5个透镜中,是凸透镜的有__________,是凹透镜的有____________。
将下列光学器具:照相机 潜望镜 放大镜 投影仪 穿衣镜 可以把它们分为两类:一类包括______ 其
将下列光学器具:照相机、潜望镜、放大镜、投影仪、穿衣镜,可以把它们分为两类:一类包括______,其特征为______;另一类包括______,其特征为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