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实践为背景 对菲利浦斯曲线作一评价。请帮忙给出正确答案和分析 谢谢!

大学本科 已帮助: 时间:2024-07-24 01:07:31

以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实践为背景,对菲利浦斯曲线作一评价。
请帮忙给出正确答案和分析,谢谢!

难度:⭐⭐⭐

题库:大学本科,经济学,经济学类

标签:战后,资本主义,正确答案

参考解答

用户头像

418***841

2024-07-24 01:07:31

正确答案:(1)菲利浦斯曲线简介 菲利浦斯曲线论证的结果是: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存在着“非此即彼的互为替代的反方向关系”也就是说通胀率越低失业率就越高经济增长就越慢。要同时达到高经济增长率、低通胀率、低失业率并存的三个指标菲利浦斯曲线是无法论证的。 菲利浦斯曲线之所以认为通货膨胀可以降低失业率是因为通胀可以刺激社会需求扩大投资和消费增加追加购买力从而可以提高就业率。同时根据这条曲线可以算出各国为了维持物价稳定应该有多高的失业率或者为了达到“充分就业”应该有多高的通胀率。战后初期至20世纪60年代末西方国家经济基本上按照传统经济发展模式运行经济发展基本正常。 (2)经济滞涨时期下的菲利浦斯曲线 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相继进入了经济滞涨时期。经济滞胀是指:一方面经济发展停滞生产增长缓慢并由此引起大量失业;另一方面物价水平不断提高这两种经济现象相互融合交织并发。低经济增长率、高通货膨胀率和高失业率成为经济滞胀的一般特征。 在经济滞胀时期各国政府在选择经济政策上更处于困难之中。要解决经济停滞就得采用通胀的办法包括扩大政府支出、增加货币发行量、降低利率、人为地扩大市场这样势必加剧通胀;反之要治理通胀就得采取紧缩政策包括压缩政府开支、减少货币发行量、提高利率、抽紧信贷等这又势必加剧经济停滞。 20世纪70年代初至80年代初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正是在“滞”和“胀”的交织并发的困境中运行。 (3)“新经济”时期下的菲利浦斯曲线 “新经济”时期的显著特点是高经济增长率、低通胀率和低失业率同时并存。这种经济发展的模式不同于菲利浦斯曲线所设计的经济发展模式一国要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较低的失业率就必须付出高通胀的代价。它也不同于更为糟糕的经济滞胀模式一国要解决经济停滞获得较快的经济增长只能采用通胀的方法其结果势必进一步加剧通胀的发展。新经济“一高二低”的局面已完全打破了传统经济的发展模式对传统的主流经济学理论提出了现实的挑战。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开始进入以高经济增长率、低通胀率和低失业率为特征的新经济时期。应当认为新经济时期是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最好时期。西欧各国和日本在这一时期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新经济的影响。 (4)对菲利浦斯曲线的评价 一方面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菲利浦斯曲线更多的是描述一种短期经济行为即在短期内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存在着“非此即彼的互为替代的反方向关系”。但是从长期来看失业率具有不受通货膨胀率的影响而必然地趋向于自然失业率的倾向只有在失业率处于自然失业率时通货膨胀率才能稳定下来。长期菲利浦斯曲线是一条垂直于横轴的直线。 另一方面“滞涨”时期和“新经济”时期的出现并不等于菲利浦斯曲线失效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依然存在着一定的反方向关系只是在某种条件下这种关系得到一定的弱化或加强。比如“新经济”并不意味着经济周期规律失效和经济衰退期不存在它只是一种因为信息时代的变革使经济周期在形式上有较大变化而实质上仍然符合经济周期理论的经济现象。
(1)菲利浦斯曲线简介菲利浦斯曲线论证的结果是: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存在着“非此即彼的互为替代的反方向关系”,也就是说,通胀率越低,失业率就越高,经济增长就越慢。要同时达到高经济增长率、低通胀率、低失业率并存的三个指标,菲利浦斯曲线是无法论证的。菲利浦斯曲线之所以认为通货膨胀可以降低失业率是因为通胀可以刺激社会需求,扩大投资和消费,增加追加购买力,从而可以提高就业率。同时,根据这条曲线可以算出,各国为了维持物价稳定应该有多高的失业率,或者为了达到“充分就业”,应该有多高的通胀率。战后初期至20世纪60年代末,西方国家经济基本上按照传统经济发展模式运行,经济发展基本正常。(2)经济滞涨时期下的菲利浦斯曲线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相继进入了经济滞涨时期。经济滞胀是指:一方面经济发展停滞,生产增长缓慢,并由此引起大量失业;另一方面物价水平不断提高,这两种经济现象相互融合,交织并发。低经济增长率、高通货膨胀率和高失业率成为经济滞胀的一般特征。在经济滞胀时期,各国政府在选择经济政策上更处于困难之中。要解决经济停滞,就得采用通胀的办法,包括扩大政府支出、增加货币发行量、降低利率、人为地扩大市场,这样势必加剧通胀;反之,要治理通胀,就得采取紧缩政策,包括压缩政府开支、减少货币发行量、提高利率、抽紧信贷等,这又势必加剧经济停滞。20世纪70年代初至80年代初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正是在“滞”和“胀”的交织并发的困境中运行。(3)“新经济”时期下的菲利浦斯曲线“新经济”时期的显著特点是高经济增长率、低通胀率和低失业率同时并存。这种经济发展的模式不同于菲利浦斯曲线所设计的经济发展模式,一国要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较低的失业率就必须付出高通胀的代价。它也不同于更为糟糕的经济滞胀模式,一国要解决经济停滞,获得较快的经济增长,只能采用通胀的方法,其结果势必进一步加剧通胀的发展。新经济“一高二低”的局面已完全打破了传统经济的发展模式,对传统的主流经济学理论提出了现实的挑战。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开始进入以高经济增长率、低通胀率和低失业率为特征的新经济时期。应当认为,新经济时期是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最好时期。西欧各国和日本在这一时期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新经济的影响。(4)对菲利浦斯曲线的评价一方面,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菲利浦斯曲线更多的是描述一种短期经济行为,即在短期内,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存在着“非此即彼的互为替代的反方向关系”。但是,从长期来看,失业率具有不受通货膨胀率的影响而必然地趋向于自然失业率的倾向,只有在失业率处于自然失业率时通货膨胀率才能稳定下来。长期菲利浦斯曲线是一条垂直于横轴的直线。另一方面,“滞涨”时期和“新经济”时期的出现,并不等于菲利浦斯曲线失效,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依然存在着一定的反方向关系,只是在某种条件下,这种关系得到一定的弱化或加强。比如,“新经济”并不意味着经济周期规律失效和经济衰退期不存在,它只是一种因为信息时代的变革使经济周期在形式上有较大变化而实质上仍然符合经济周期理论的经济现象。

上一篇 水平型国际分工请帮忙给出正确答案和分析 谢谢!

下一篇 产业结构内涵式软化请帮忙给出正确答案和分析 谢谢!

相似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