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自孔德以来社会方法论的演变。(浙大2007年研)请帮忙给出正确答案和分析 谢谢!

大学本科 已帮助: 时间:2024-03-05 12:03:43

试述自孔德以来社会方法论的演变。(浙大2007年研)
请帮忙给出正确答案和分析,谢谢!

难度:⭐⭐⭐

题库:大学本科,法学,社会学类

标签:方法论,孔德,正确答案

参考解答

用户头像

415***621

2024-03-05 12:03:43

正确答案: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创立通常的说法是始于孔德。 (1)实证精神的引入 ①19世纪孔德提出“实证主义”的命题形成社会科学史上的分水岭。思辨的社会哲学在科学的、实证的研究思潮的冲击下分化各门社会科学独立出来社会学即其中之一。 孔德的“实证”范畴在当时有其特定含义:它是现实的而不是幻想的;有用的而不是无用的;可靠的而不是可疑的;确切的而不是含糊的;肯定的而不是否定的。 孔德由此提出了他确认的社会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历史法即不同历史阶段和过程比较这也可归人比较法的一种。 孔德为社会学的创立提供了科学原则使社会学有了自己独立的理论和研究手段。 ②马克思以其卓越的研究实践为科学的社会研究提供了范例。 马克思把黑格尔的唯心体系倒置过来主张通过直接考察现实的“市民社会”来建立社会理论这种以经验事实为依据以唯物辩证法为分析手段在具体的社会过程和社会联系中探求历史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体现在包括《资本论》在内的一系列研究中它们对社会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③社会学的创始人将科学精神从自然科学引入社会研究领域使社会科学从社会哲学中分化出来这是社会研究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并未对社会研究方法论作深入探讨。 完成这一任务的是法国社会学家杜尔克姆。他在《社会学方法的规则》(1895)一书中首先制定了社会研究方法论的细则。其中“首要的同时也是最基本的规则是:把社会事实作为事物来看待”。因此对社会现象也可以采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加以分析和解释。 杜尔克姆发展了孔德的实证主义他的方法论原则成为20世纪占主流的西方社会学研究的指导思想。 (2)反实证主义的方法论观点 按照孔德的说法社会学家可以像自然科学家那样“客观地”观察和测量社会现象。也就是说作用于自然界的法则也同样作用于人类社会因而自然科学的方法论也就适用于人类社会的研究。但他忽略了一点:由于人有意识、有差异性因而人类社会有着不同于自然界的特殊性。 ①德国社会学家狄尔泰(1833-1911)利用社会现象的特殊性向实证主义发起攻击。 他认为由于人具有自由意志因此人的行为是无规律且无法预测的。此外社会历史事件都是独特的偶然的不存在普遍的历史规律。因此对人和社会就不能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而只能以人文学科的主观方法对具体的个人和事件进行解释和说明。 ②20世纪的社会学现象学派也否定了实证主义的许多假设。 他们主张社会学研究不应只从外部去观察人的行为也不能给人的行为强加一种外部逻辑而应当通过对社会环境和个人境遇的实地考察深入到行为者的意义与动机的领域揭示出指导人们行动的内部逻辑。社会学的主要任务是具体而微地描述实际的社会生活“还世界的本来面目”而不是探寻并不存在的社会规律。 ③人文学科的主观方法论根本否认社会规律和社会事实的存在完全反对使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社会现象在批判实证主义的缺陷的同时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就这一点来说它是不是取的。 ④大部分社会学家都介于实证主义与主观主义这两个极端之间。其中德国社会学家韦伯的方法论思想最具代表性。 书伯既反对实证主义也反对主观主义。与实证主义不同他认为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有本质的不同。社会现象含有社会成员对自己和他人行为的主观理解也就是说“社会事实最终归结为可理解的事实”社会学研究必须首先“观察行动者的‘主观思想状态’”并依靠研究者的直觉或“理解”对行为的意义做出判断。与人文学派不同韦伯指出由于人的社会行为是有意义、有目的的因而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对这种规律性的行为可以采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加以研究。但是社会研究对人的行为的因果解释不是仅仅通过外部表现和外部影响而且还必须通过对人的行为动机的理解。 书伯认为独立于人的主观意识之外的社会规律是不存在的但是通过对理性行为的理解就可以找出社会现象的规律性可以对人的行为作出预测。 他定义社会学为:“其目的是对社会行为进行解释性理解以便说明行为的原因、过程和结果的科学。” ⑤在韦伯的影响下20世纪的历史社会学家从另一角度批判了实证主义的观点。历史学派主张在社会研究中发挥历史和哲学的想象力运用思辨、比较等方法。强调社会学与历史的密切联系。如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指出任何社会科学都要以历史事实和历史构想的存在为前提任何一门名副其实的社会学都是历史社会学。他还指出模仿自然科学的实证研究通常带有统计学的性质并且只限于静态研究而忽略事物的历史联系这种抽象的只重形式的实证主义对于认识人类和社会没有多少用处。 反实证主义学派对实证主义的批判动摇了孔德的实证体系但未能改变社会学的实证传统。因为社会学要想成为科学就必须建立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实际上对实证主义持怀疑和反对态度的社会学家大多数只是反对照搬自然科学方法或滥用数量分析方法而并不反对以经验事实为依据来建立和检验理论这一实证原则。 (3)科学方法论的发展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叶社会研究方法尤其是方法论随着科学的发展获得了相当大的突破。在方法论领域的重大进展之一是修正与改造了孔德实证主义的研究逻辑这应当归功于科学哲学家波普尔的“证伪理论”。 ①孔德实证体系的基础是经验实证主义其核心观点是:“知识起源予观察和归纳”。科学研究的目的是证实理论这一目的是通过对事实的经验观察和归纳并对事实与理论的相符程度进行评判而达到的。②对实证主义的修正 波普尔对经验实证主义的修正从“知识起源说”开始。他认为科学知识的起源是从各种“问题”开始的。问题引起人们的思索、探究促使人们作出各种假设式的回答然后通过事实证伪而形成知识。这里他强调自由想象的重要性自由想象是科学创造中不可或缺的非理性因素。这样波普尔就以“自由想象优于经验观察”的命题否定了孔德关于“观察优于想象”的原有命题。 ③证伪理论 波普尔认为实证主义只强调理论的可实证性或可证实性只注意搜集肯定的例证而轻视否定的例证这是不正确的。人们不应通过肯定而应通过“否证”来构筑科学理论。实质上波普尔正是用一个理论是否可证伪或否证来区分科学与非科学的。波普尔思想的精髓就是他著名的假设检验法或称“试错法”。 这一方法是对杜威等实证主义者的假设演绎法的修正与发展。它的提出对本世纪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逻辑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④继波普尔之后库恩、拉卡托斯、费耶尔阿本德等人对科学方法论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尤其是库恩(T.Kuhn)的“范式”概念和“科学发展阶段论”对于分析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很有启发。 a.库恩在对波普尔的假设检验法进行考察时发现在研究的最初阶段—即“自由想象”或“大胆假设”时由于研究者的知识结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等各不相同不同的研究者可能会有不同的“想象”或“假设”。他用“范式”来表示。 范式是指研究问题、观察问题时的角度、视野和参照框架。它是由一整套概念和假定组成的它反映了科学家看待世界、解答问题的基本方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科学家集团都有不同的研究范式因此科学研究的方法论规则并非统一、规范的而是因人而异、随历史发展而变化的。 b.库恩用“范式”的概念分析了科学的历史发展过程各门学科的发展都要经历下列阶段:前科学阶段→常规科学阶段→科学革命阶段→新的常规科学阶段……。 在前科学阶段存在着各种研究范式的相互竞争与相互批判。到了常规科学阶段一门学科开始成熟了其标志是各个科学家集团统一在一种研究范式中。他们有共同的概念体系、共同的假定和方法论原则。当这门学科遇到无法解答的新问题原有的研究范式不适用时就进人到科学革命阶段。这时科学家又分为不同的集团他们求助于哲学思辨和理论创新直到有重大的理论或方法的突破才能使科学家们重新统一在新的范式中进入新的常规科学阶段。
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创立,通常的说法是始于孔德。(1)实证精神的引入①19世纪,孔德提出“实证主义”的命题,形成社会科学史上的分水岭。思辨的社会哲学在科学的、实证的研究思潮的冲击下分化,各门社会科学独立出来,社会学即其中之一。孔德的“实证”范畴在当时有其特定含义:它是现实的而不是幻想的;有用的而不是无用的;可靠的而不是可疑的;确切的而不是含糊的;肯定的而不是否定的。孔德由此提出了他确认的社会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历史法,即不同历史阶段和过程比较,这也可归人比较法的一种。孔德为社会学的创立提供了科学原则,使社会学有了自己独立的理论和研究手段。②马克思以其卓越的研究实践为科学的社会研究提供了范例。马克思把黑格尔的唯心体系倒置过来,主张通过直接考察现实的“市民社会”来建立社会理论,这种以经验事实为依据,以唯物辩证法为分析手段,在具体的社会过程和社会联系中探求历史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体现在包括《资本论》在内的一系列研究中,它们对社会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③社会学的创始人将科学精神从自然科学引入社会研究领域,使社会科学从社会哲学中分化出来,这是社会研究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并未对社会研究方法论作深入探讨。完成这一任务的是法国社会学家杜尔克姆。他在《社会学方法的规则》(1895)一书中首先制定了社会研究方法论的细则。其中,“首要的,同时也是最基本的规则是:把社会事实作为事物来看待”。因此,对社会现象也可以采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加以分析和解释。杜尔克姆发展了孔德的实证主义,他的方法论原则成为20世纪占主流的西方社会学研究的指导思想。(2)反实证主义的方法论观点按照孔德的说法,社会学家可以像自然科学家那样“客观地”观察和测量社会现象。也就是说作用于自然界的法则也同样作用于人类社会,因而自然科学的方法论也就适用于人类社会的研究。但他忽略了一点:由于人有意识、有差异性,因而人类社会有着不同于自然界的特殊性。①德国社会学家狄尔泰(1833-1911)利用社会现象的特殊性向实证主义发起攻击。他认为,由于人具有自由意志,因此人的行为是无规律,且无法预测的。此外,社会历史事件都是独特的,偶然的,不存在普遍的历史规律。因此,对人和社会就不能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而只能以人文学科的主观方法对具体的个人和事件进行解释和说明。②20世纪的社会学现象学派也否定了实证主义的许多假设。他们主张,社会学研究不应只从外部去观察人的行为,也不能给人的行为强加一种外部逻辑,而应当通过对社会环境和个人境遇的实地考察,深入到行为者的意义与动机的领域,揭示出指导人们行动的内部逻辑。社会学的主要任务是具体而微地描述实际的社会生活,“还世界的本来面目”,而不是探寻并不存在的社会规律。③人文学科的主观方法论根本否认社会规律和社会事实的存在,完全反对使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社会现象,在批判实证主义的缺陷的同时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就这一点来说,它是不是取的。④大部分社会学家都介于实证主义与主观主义这两个极端之间。其中,德国社会学家韦伯的方法论思想最具代表性。书伯既反对实证主义,也反对主观主义。与实证主义不同,他认为,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有本质的不同。社会现象含有社会成员对自己和他人行为的主观理解,也就是说,“社会事实最终归结为可理解的事实”,社会学研究必须首先“观察行动者的‘主观思想状态’”,并依靠研究者的直觉或“理解”对行为的意义做出判断。与人文学派不同,韦伯指出,由于人的社会行为是有意义、有目的的,因而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对这种规律性的行为可以采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加以研究。但是,社会研究对人的行为的因果解释不是仅仅通过外部表现和外部影响,而且还必须通过对人的行为动机的理解。书伯认为,独立于人的主观意识之外的社会规律是不存在的,但是通过对理性行为的理解,就可以找出社会现象的规律性,可以对人的行为作出预测。他定义社会学为:“其目的是对社会行为进行解释性理解,以便说明行为的原因、过程和结果的科学。”⑤在韦伯的影响下,20世纪的历史社会学家从另一角度批判了实证主义的观点。历史学派主张在社会研究中发挥历史和哲学的想象力,运用思辨、比较等方法。强调社会学与历史的密切联系。如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指出,任何社会科学都要以历史事实和历史构想的存在为前提,任何一门名副其实的社会学都是历史社会学。他还指出,模仿自然科学的实证研究通常带有统计学的性质,并且只限于静态研究而忽略事物的历史联系,这种抽象的,只重形式的实证主义对于认识人类和社会没有多少用处。反实证主义学派对实证主义的批判动摇了孔德的实证体系,但未能改变社会学的实证传统。因为社会学要想成为科学,就必须建立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实际上,对实证主义持怀疑和反对态度的社会学家,大多数只是反对照搬自然科学方法或滥用数量分析方法,而并不反对以经验事实为依据来建立和检验理论这一实证原则。(3)科学方法论的发展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叶,社会研究方法尤其是方法论随着科学的发展获得了相当大的突破。在方法论领域的重大进展之一是修正与改造了孔德实证主义的研究逻辑,这应当归功于科学哲学家波普尔的“证伪理论”。①孔德实证体系的基础是经验实证主义,其核心观点是:“知识起源予观察和归纳”。科学研究的目的是证实理论,这一目的是通过对事实的经验观察和归纳,并对事实与理论的相符程度进行评判而达到的。②对实证主义的修正波普尔对经验实证主义的修正从“知识起源说”开始。他认为,科学知识的起源是从各种“问题”开始的。问题引起人们的思索、探究,促使人们作出各种假设式的回答,然后通过事实证伪而形成知识。这里,他强调自由想象的重要性,自由想象是科学创造中不可或缺的非理性因素。这样,波普尔就以“自由想象优于经验观察”的命题否定了孔德关于“观察优于想象”的原有命题。③证伪理论波普尔认为实证主义只强调理论的可实证性或可证实性,只注意搜集肯定的例证,而轻视否定的例证,这是不正确的。人们不应通过肯定而应通过“否证”来构筑科学理论。实质上波普尔正是用一个理论是否可证伪或否证来区分科学与非科学的。波普尔思想的精髓就是他著名的假设检验法或称“试错法”。这一方法是对杜威等实证主义者的假设演绎法的修正与发展。它的提出对本世纪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逻辑都产生了深远影响。④继波普尔之后,库恩、拉卡托斯、费耶尔阿本德等人对科学方法论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尤其是库恩(T.Kuhn)的“范式”概念和“科学发展阶段论”对于分析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很有启发。a.库恩在对波普尔的假设检验法进行考察时发现,在研究的最初阶段—即“自由想象”或“大胆假设”时,由于研究者的知识结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等各不相同,不同的研究者可能会有不同的“想象”或“假设”。他用“范式”来表示。范式是指研究问题、观察问题时的角度、视野和参照框架。它是由一整套概念和假定组成的,它反映了科学家看待世界、解答问题的基本方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科学家集团都有不同的研究范式,因此科学研究的方法论规则并非统一、规范的,而是因人而异、随历史发展而变化的。b.库恩用“范式”的概念分析了科学的历史发展过程,各门学科的发展都要经历下列阶段:前科学阶段→常规科学阶段→科学革命阶段→新的常规科学阶段……。在前科学阶段存在着各种研究范式的相互竞争与相互批判。到了常规科学阶段,一门学科开始成熟了,其标志是各个科学家集团统一在一种研究范式中。他们有共同的概念体系、共同的假定和方法论原则。当这门学科遇到无法解答的新问题,原有的研究范式不适用时,就进人到科学革命阶段。这时,科学家又分为不同的集团,他们求助于哲学思辨和理论创新,直到有重大的理论或方法的突破,才能使科学家们重新统一在新的范式中,进入新的常规科学阶段。

上一篇 在参数估计中 评价估计值的主要标准有( )。(中财2008年研)A.无偏性B.完备性C.互斥性D.有

下一篇 以下属于抽样调查研究方法基本要素的有( )。(中财2009 2007年研)A.抽样B.问卷设计与实施

相似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