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分)原高中教材中有这样一个实验: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3mL稀盐酸 将两个各装有0.3g NaH
(16分)原高中教材中有这样一个实验: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3mL稀盐酸,将两个各装有0.3g NaHCO3或 Na2CO3粉末的小气球分别套在两支试管口。将气球内的NaHCO3或Na2CO3同时倒入试管中,观察到现象如下: (1)两支试管均产生大量气体,盛 的试管中气体产生较快,盛 的试管中气球变得更大; (2)甲同学用手触摸试管,发现盛NaHCO3粉末的试管变冷,而盛Na2CO3的试管温度有升高。由此他得出:不管其状态如何,NaHCO3和HCl反应为吸热反应,而Na2CO3和HCl反应为放热反应。甲同学写出了下列热化学方程式(其中“aq”代表水合或无限稀释的含义): HCO3—(aq)+ H+(aq) ="===" H2O(l)+ CO2(g) △H>0 CO32—(aq)+ 2H+(aq) ="===" H2O(l)+ CO2(g) △H<0 甲下结论的方法是否正确 (填“正确”或“不正确”) (3)为研究是吸热还是放热反应,乙同学继续进行了下列实验(每次实验各做3次平行实验,取平均值):
通过上述实验可得出五条结论 a:NaHCO3的溶解是 (吸热或放热)过程; b:Na2CO3的溶解是 (吸热或放热)过程; c:NaHCO3的饱和溶液和盐酸的反应是 (吸热或放热)反应; d:Na2CO3的饱和溶液和盐酸的反应是 (吸热或放热)反应; e:NaHCO3固体与稀盐酸反应的反应热是由 (填a→d的字母)的热效应之和。 |
参考解答
(1) NaHCO3 NaHCO3 (2) 不正确 (3) 吸热 放热 吸热 放热 a c |
(1)碳酸钠和盐酸是分步进行的,首先生成碳酸氢钠和氯化钠,然后碳酸氢钠和盐 酸生成CO2气体。所以碳酸氢钠产生气体的速度快。质量相等的条件下,碳酸氢钠生成的气体多。 (2)影响溶液温度变化的原因比较复杂,例如溶解过程也会伴随能量的变化,其次如果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不明显,仅靠触摸是不准确的,而应该通过温度计测量温度的变化。 (3)实验1和2属于物质的溶解过程,根据温度的变化分析可判断,碳酸氢钠溶于水是吸热的,碳酸钠溶于水是放热的。根据温度的变化可知实验3是吸热的,实验4是放热的。根据以上分析可知NaHCO3固体与稀盐酸反应的反应热是溶解过程吸收的能量和反应过程中的吸收的能量的两部分之和,即是a和c的热效应之和。 |
相似问题
(9分)Q R X Y Z五种元素的原子序数依次递增。已知:①Z元素基态原子的M层全充满 N层没有成
(9分)Q、R、X、Y、Z五种元素的原子序数依次递增。已知:①Z元素基态原子的M层全充满,N层没有成对电子,只有一个未成对电子,其余的均为短周期主族元素
下列分子中键角最大的是A.CH4B.NH3C.H2OD.CO2
下列分子中键角最大的是A.CH4B.NH3C.H2OD.CO2
下列物质中 既含有离子键 又含有非极性键的是( )A.Ca(OH)2B.Na2O2C.HClOD.
下列物质中,既含有离子键,又含有非极性键的是( )A.Ca(OH)2B.Na2O2C.HClOD.H2O2
下列表示离子 分子或自由基的电子式中 错误的是A.B.C.D.
下列表示离子、分子或自由基的电子式中,错误的是A.B.C.D.
下列叙述中 不正确的是 ①原子晶体中只含有极性键 ②金属在常温时都以晶体形式存在 ③离子晶体一定含
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①原子晶体中只含有极性键②金属在常温时都以晶体形式存在③离子晶体一定含离子键,也可能有共价键④分子晶体中一定有分子间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