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知:还原性HSO3¯>I¯ 氧化性IO3¯> I2。实验Ⅰ:在一定量
已知:还原性HSO3¯>I¯,氧化性IO3¯> I2。 实验Ⅰ:在一定量NaHSO3的溶液中逐滴加入KIO3溶液; 实验Ⅱ:在一定量的KIO3溶液中逐滴加NaHSO3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参考解答
C |
试题分析:A.实验Ⅰ向一定量NaHSO3的溶液中逐滴加入KIO3溶液,发生反应: 3HSO3-+IO3-= 3SO42-+I-+3H+.所以溶液的酸性逐渐增强,当溶液中的HSO3-消耗完全后,再滴加KIO3溶液,又发生反应:IO3-+5I-+6H+=3I2+3H2O.溶液的酸性又逐渐减弱。该溶液的pH先变小,后又逐渐变大。实验Ⅱ:在一定量的KIO3溶液中逐滴加NaHSO3溶液时发生反应:3HSO3-+IO3-=3SO42-+I-+3H+.后立即发生IO3-+5I-+6H+=3I2+3H2O。因此开始滴加NaHSO3溶液时,溶液的酸碱性不会有明显的变化。当溶液中的KIO3消耗完全后,再滴加溶液NaHSO3溶液,由于HSO3-的电离作用大于水解作用,此外还发生反应I2+H2O=HI+HIO,HI与HIO电离产生H+,使溶液显酸性,而且酸性逐渐增强。该溶液的pH先基本没有变化,后又逐渐变小。故两个实验中溶液的pH变化趋势并不同。错误。B. 实验Ⅰ向一定量NaHSO3的溶液中逐滴加入KIO3溶液,只有使溶液中的NaHSO3完全发生反应3HSO3-+IO3-= 3SO42-+I-+3H+.后才能发生反应IO3-+5I-+6H+=3I2+3H2O,而实验Ⅱ在一定量的KIO3溶液中逐滴加NaHSO3溶液,滴加的NaHSO3发生反应3HSO3-+IO3-=3SO42-+I-+3H+后的所有产物就发生反应IO3-+5I-+6H+=3I2+3H2O。所以两实验中生成等量I2时,在实验Ⅰ中电子转移比实验Ⅱ多。错误。C.在实验Ⅰ的过程中,若NaHSO3初始量为3mol,根据方程式3HSO3-+IO3-= 3SO42-+I-+3H+.可知产生1mol的I-,3mol的氧化产物SO42-;假设发生IO3-+5I-+6H+=3I2+3H2O的IO3-的物质的量为x,消耗I-的物质的量为5x,产生的I2的物质的量为为3x。当溶液中I¯与I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5∶2时,(1-5x):3x=5∶2。解得x=2/25。所以该反应的氧化产物的物质的量为氧化产物5x=(5/2)×(2/25)=0.2mol.因此氧化产物的总物质的量为为3+0.2=3.2mol。正确。D.实验Ⅱ:在一定量的KIO3溶液中逐滴加NaHSO3溶液时发生反应:3HSO3-+IO3-=3SO42-+I-+3H+.后的产物立即发生IO3-+5I-+6H+=3I2+3H2O因此不可以用淀粉作为滴定指示剂,来判定第一阶段的反应终点。错误。 |
相似问题
将几滴KSCN(SCN-是“类卤离子”)溶液加入到含有Fe3+的酸性溶液中 溶液变成红色。将该红色溶
将几滴KSCN(SCN-是“类卤离子”)溶液加入到含有Fe3+的酸性溶液中,溶液变成红色。将该红色溶液分为两份:①一份中加入适量KMnO4溶液,红色褪去;②向另
在下列反应中 硫元素表现出氧化性的是[ ]A.稀硫酸与锌粒反应B.浓硫酸与铜片反应 C.二氧
在下列反应中,硫元素表现出氧化性的是[ ]A.稀硫酸与锌粒反应B.浓硫酸与铜片反应 C.二氧化硫与氧气反应 D.三氧化硫与水的反应
亚硝酸钠(NaNO2)可将人体血红蛋白中的Fe2+离子转化为Fe3+离子 生成高铁血红蛋白而丧失与氧
亚硝酸钠(NaNO2)可将人体血红蛋白中的Fe2+离子转化为Fe3+离子,生成高铁血红蛋白而丧失与氧气结合的能力,误食亚硝酸钠中毒,可服维生素C缓解,下列叙
Li2NH是一种储氢容量器 安全性好的固体储氢材料 其储氢原理可表示为:Li2NH+H2=LiNH2
Li2NH是一种储氢容量器,安全性好的固体储氢材料,其储氢原理可表示为:Li2NH+H2=LiNH2+LiH。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中H2既是氧化剂又是
下列变化中 需加入氧化剂才能实现的是[ ]A.CaO → Ca(OH)2 B.Cu2+→Cu
下列变化中,需加入氧化剂才能实现的是[ ]A.CaO → Ca(OH)2 B.Cu2+→CuC.Fe2+→Fe3+ D.CO2→CO
